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外交女神的衣橱里,到底有什么秘密?

2021-05-29 09: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外滩君 外滩TheBund

前外交部副部长傅莹

告诉你“大使衣橱”里都有什么

图片来自《大使衣橱》

我在上海见到傅莹时,她穿着件黑底波点印花的圆领衬衫,外披中式小立领的外套,搭配潇洒而剪裁得体的黑色阔腿裤,脚上是一双黑色尖头的小猫跟高跟鞋。

虽然头发已经花白,但她在谈吐间的思维缜密,收放自如,让我领略到了中国顶级职业女性的干练风度。

“中国铁娘子”傅莹,曾是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驻菲律宾、澳大利亚、英国大使,外交部副部长。

与她共事过的外国元首们,都称赞她是“最能清晰传递中国声音的使者”。

图片来自《大使衣橱》

过去的 30 年中,傅莹除了大使的身份之外,也在国事交往中磨练出了一套得体、自信的职场女性穿衣经,以及如何怀着尊重他人之心,得体地表达自己,从容面对这个世界——“不着急”也是一种从容优雅。

01

从翻译“进阶”到大使

傅莹出生于 1953 年 1 月,是内蒙古自治区人,父亲阿民是蒙古族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学生。

从小她在父亲的影响下,喜欢阅读和思考,但在 16 岁时她就中断了学业,在内蒙古某生产建设兵团的广播站劳动。

回忆起这段经历时,傅莹表示这就像是一次锻炼,让她能够更加坚毅吃苦,敢于奉献。

这段时光中,傅莹自学了高中的各个科目,1973 年她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数学还得了满分。

傅莹第一次出国,是在 1978 年。

那时她刚从北外毕业,在外交学院外训班学习了一年后,被外交部派往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做英文翻译和国际问题研究方面的工作。

在罗马尼亚,她第一次陪同陈叔亮大使出席晚宴时,穿着自己最好的那套藏蓝色毛哔叽套装,里面崭新的白衬衫熨烫平整,齐肩短发梳成两个小辫儿,头绳上还有两个绿色塑料小球。

虽然在当时,请柬上注明的着装要求是晚礼服,但以她当时的状况,已经做到了能力以内的最好。

1982 年,傅莹结束在罗马尼亚的任期,回国在外交部的翻译室工作,那时的她依旧是素面朝天,衣着得体简朴。

在办公室里,几位年轻女翻译每人只有一两件西装上衣用来参加外事活动,为了增加新鲜感,她们常常把衣服挂在一起换着穿。

之后一次在日内瓦作为同声传译的经历,更让傅莹觉得:是时候有必要更认真地“打扮”自己了。

在日内瓦同传的休息间隙,她去盥洗室时,素颜短发又穿着藏蓝色套装的她被误认为是男士,引起了一点小误会。

她看到其他翻译们个个妆容精致打扮得体,觉得自己应该适当地在风格上做出些调整。

傅莹有机会把“美”当作一门知识来了解,是在 1985 年她留学英国肯特大学的时候,这段留学经历,让她对礼节和礼仪有了更多的认识和观察。

回国后,正是国内经济腾飞的阶段,傅莹在穿衣打扮上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从那时起,她的大使之路走得更坦然,也在不同的国家见证着不同的穿衣风俗习惯。

1997 年,傅莹担任驻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印尼这个国家在外交礼仪上的要求相当严谨,酒会、晚宴、婚礼等活动都有明确的着装守则。对于女士来说,虽然要穿长袖衣服和长裙,但色彩可以鲜艳些,不必拘泥于“全身颜色不超过3种”这一规则。

1998 年,她又出任了驻菲律宾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发现同样是东南亚国家,菲律宾人民的着装风格更时尚些,女士们的鞋子多是尖头细高跟,最好是没有后帮,顶多是一根细细的带子固定。

2000 年,傅莹从菲律宾奉调回国,担任了三年的外交部亚洲司司长。2003 年至 2009 年,她先后在澳大利亚和英国担任大使,期间不仅执行公务,也积极了解了很多当今国际通用的社交礼仪。

从 2009 年至 2013 年,傅莹担任外交部副部长,成为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外交官,很多人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多次在电视上看见她——作为传播中国声音的使者,傅莹多次在外交场合不卑不亢地表达着中国的态度与气节,她的美与风度也是她外交之路上“绵里藏针”的底气。

时至今日,傅莹的穿衣守则不外乎两条。

第一,是在能力以内,尽量置办可以有多种搭配,且坚固耐穿的单品。

第二,选衣服的标准不是“看着好看”,而是“穿着好看”,一个人所谓“穿衣好看”的整体观感,其实也是衣服和人相得益彰的结果。

02

关于穿衣的那些外交趣事

“她穿着一身粉色格子套裙,佩戴着优雅的珍珠耳环和项链,脸上始终带着自信又睿智的微笑,她很有魅力,但她也明白——魅力也可以作为武器。”

这是英国《金融时报》在傅莹离任中国驻英国大使时的采访中,知名记者莱昂内尔·巴伯对于傅莹的第一印象,那时的她,对于外交场合的穿衣和礼仪已是游刃有余。

傅莹在外交之路上的经历,也是中国人外交形象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 90 年代时,傅莹跟随中国代表团出访东南亚国家,团里看到晚宴请柬上写着“Black Tie”的着装要求,便将其字面理解为“黑色的领带”,代表团的男士们按此要求,全部购置了黑色的领带换上。

到了活动当晚,主办方的出席人员都穿着黑领结礼服来到宴会厅。

对方的礼宾官注意到中国的宾客穿了西装,为了避免电视新闻中出现印尼方来宾与中方宾客服饰不一致的尴尬,主办方便当场决定推迟晚宴,让本国出席宴会的人员都回去将黑领结礼服换成西装。

“黑领结礼服”实际上是指半正式晚礼服,这一 dresscode 通常会在级别较高的正式活动上出现,因为对字面意思的曲解造成了误会,好在最后晚宴顺利进行。

图片来自《大使衣橱》

另一件令她印象深刻的“穿衣轶事”,是 2009 年在伦敦万豪酒店举办的中国国庆 60 周年招待会。

这场重要的酒会上,傅莹担任主持人,她最初打算穿一身红色礼服,原因很简单——红色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颜色,60 周年国庆,穿红色也非常应景。

但后来她去看了场地之后,发现活动现场最不缺的就是红色。

“国旗是红色的,鲜花是红色的,现场还摆了 60 盏大红灯笼。如果我再穿一身红衣服,会不会像是第 61 盏红灯笼呢?”

于是,她定做了一身米色重磅真丝面料,红色镶边装饰的改良式中国风礼服,内搭红色圆领连衣裙,手包和高跟鞋都是红色。

这样一来,既不会与会场里的布置“撞衫”,也符合国庆酒会的喜庆氛围,这身当天主持的造型收获了许多称赞。

在外交场合下,穿衣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国家形象的侧面展示。

因此,傅莹特别钟爱经过改良的中装,它们既有辨识度极高的中国服饰元素,也融入了当代设计,能适应各种正式的场合。

图片来自《大使衣橱》

03

不懂外交没关系

但要知道什么是得体

傅莹把她过去 30 年间的外交礼仪经历,联同她以“大使”身份的国事穿搭,写进了她的新书《大使衣橱》中。

这本书不仅向我们普通人揭开了“大使”这一国家重要职务日常工作的神秘一角,其中许多对于着装、国际礼仪的探讨与认识,也同样值得我们普通人借鉴参考。

外滩君提炼出了几个比较重要的着装搭配诀窍,还有更多关于用餐礼仪和配饰搭配的心得在书里。

图片来自《大使衣橱》

第一,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实现一衣多穿。

近几年少而重质量的“胶囊衣橱”风刮得很大,但傅莹从迈入外交界开始,选择衣服的标准一直是都是简洁而易搭配。

她与同事在深圳逛街时,曾买过一身深宝蓝色的套装,这身衣服看似普通,但穿上身后整个人都明亮精神了起来,这身衣服也因此陪伴了她多年。

第二,无论穿搭还是妆容,突出一个重点即可。

有个成语叫“过犹不及”,用在傅莹推崇的穿衣打扮风格上十分合适。

在外交礼仪中,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着装规范,而对于生活中的普通人来说,穿得过于花哨不仅难以驾驭,也容易出错。因此,无论是妆容还是参加活动的服装,有一个亮点足矣,不需要处处都炫目。

比如中式旗袍领口的盘扣和镶边已经足够精致,便可选择只戴耳环,不戴项链。妆容上也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优势,突出眼妆或者唇部妆容,有所重点。

第三,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恰当比华丽更重要。

傅莹的大使生涯中,经常要穿礼服参加各种活动,而在正式的社交场合中,从早餐到晚宴都有不同的着装规则。

一般来说,一日三餐里就餐的时间越晚,着装越正式,在早餐与午餐的搭配中,同样需要一些有设计感、色彩明亮的衬衣或外套,但干净整洁和简单清爽永远是不变的原则。

图片来自《大使衣橱》

就如傅莹所说,外交礼仪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个鲜有涉及的领域。

但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级大国,了解全球多元文化的发展,以及如何在自己所处的位置上恰如其分地展现出礼仪之邦风采,却是每一个人都该去了解的事情。

点击购买傅莹新书《大使衣橱》

文、编辑/菠萝狗

资料参考及部分图片/中信出版社《大使衣橱》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 THE END-▼

原标题:《中国外交女神的衣橱里,到底有什么秘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3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