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Z博士的脑洞|向“正常化”迈进

万喆(特约评论员)
2022-03-08 19:45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商学院 >
字号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两个数据尤为引人关注,似乎都有些超过了市场此前的预期。它们是经济增速目标和财政赤字率。

重回“正常化”

今年的经济增速目标定在5.5%。此前,“5.5%左右、5%-5.5%之间、5%以上”是市场对GDP目标增速的三大“主流”预期,最后政府工作报告将目标定在了5.5%左右,属于预期的上限,因此,一些人认为中国今年的目标“超预期”了。

而对于财政赤字率定在2.8%,则似乎强低于去年和前年的赤字率,与此前市场所预计的财政“宽松”不甚一致,亦属于“超预期”,尽管是更低。

然而,细看起来,也许并非如此。关键在于,究竟将谁作为参照系。

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1%,但这个“高增长”建立在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之初的极低基数基础上,因此有一定程度的“失真”。通常我们会将两年平均值作为更有意义的分析对象,这个值是5.1%。由于2021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压力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做出“三重压力”的判断,对5.5%增长率目标的“超预期”也就因此而来。

但如果将时间再放长一些,会发现,2019年的经济增长是6%,这是从2015年的7%、2012年的近8%(7.9%)逐次有序降下来的,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换、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过程带来的,就很容易理解,5.5%既作为疫情尚未结束经济发展的延续,也可能更是在迈向经济运行正常化道路上重要的一步衔接。

财政赤字率也有类似状况。2.8%比去年3.2%走低0.4个百分点,降幅不小。但去年和前年的赤字率3.6%都是疫情背景下的非常态政策。有数据统计以来,中国历年赤字率都压在3%以内,即便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极端年份,亦是如此。今年的2.8%已经是历史高位,与2019年持平。这既意味着财政并未也不会紧缩,还意味着财政“纪律”重回正常化。

美国也在重回正常化的努力中

事实上,对于2022年的经济,去年议论得最多的可能是,中美会否有不同甚至“反向”的货币政策操作,比如说美联储加息而中国央行减息从而引起汇率、投资等一系列的震荡。

这种担忧未始没有一点道理。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从另一视角看,即美联储此前的货币政策,以及其财政政策,恐怕都处在一种疫情暴发笼罩下的“非常态”阴影中。其货币“放水”的“史无前例”和财政补贴的一再发力,都事实上不具有长期性可能,而只能是“非常时期的非常选择”。

也因此,对于美联储的加息,争议由来已久,鲍威尔所谓“暂时的通胀”在市场上饱受诟病,直到其通胀指数居高不下成为四十年来新高且继续刷新。对于其财政补贴,也由一开始的欢腾喜悦走向了担忧。2021年全球供应链断裂带来巨大冲击,市场认为,过高过多的补贴本是为了因疫情失业人士准备,却导致“自愿失业”者增加,劳动力不足,并成为供应链断裂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叠加货币财政双扩张带来的物价上涨,在引领经济复苏的本意上,似乎又开始了一种“反噬”,引发了另一些危机。

所以,美联储的加息或者缩表,本身就是在进行“正常化”的探索和回归。

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暴发两年后,尽管疫情还没有消失,防控疫情的措施也未能全球同步,但世界经济呼吁“正常化”的信号已经非常紧迫、甚至难以容得下像鲍威尔此前那样的不断迟疑了。

宽松、宽裕、宽容

对于中国来说,在新冠疫情防控举措上及时、有力,已经创造了全球难得的大环境,也因此率先复工复产,率先走出衰退阴霾,率先实现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正增长,率先在全球供应链大断裂里提供了重要支撑。

所以,下一步是,迈向正常化的宽阔道路。仍需蹄疾而步稳。

从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看,或者有“三宽”来保障去向宽阔道路。

首先是“宽松”。疫情期间保持克制的货币政策或为下一步宽松留下了较充裕空间。报告提出“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相比去年两会中的说法更加积极,延续“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说法,并特别提出“扩大新增贷款规模” ,继续“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宽信用”是总体趋势,且在全球通膨率较高时期,将会使用结构性工具,更加精准进行滴灌。

此外是“宽裕”。从财政上看,尽管赤字率低于2021年,但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8.4%,且2021年四季度新发行的1.2万亿新增专项债所募集资金结转到2022年使用,2022年两本账实际支出规模预计将明显增加。预计2022年广义赤字规模将显著高于2021年的8.9万亿。

接下来是“宽容”。当下政策会更加注重质量和现实效应。报告提出能耗强度目标由去年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调整为“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 支持环保和双碳战略的大方向没有改变,但在执行层面更好地保证了弹性,有助于避免因“一刀切”“运动式”减碳造成的偏差。

在此背景下,今年基建和地产也料会恢复发力。

提出了目标,也给出了完成目标的办法和路径

当然,一切都是为了民生。

政策总基调延续“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而从稳增长就是稳就业,稳就业是为了保民生的底层逻辑来看,许多精细化举措都相当务实。

财政政策在“提升效能”的基础上,强调“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因此要“大力优化支出结构”。报告提出,新增财力要下沉基层,主要用于落实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政策,促进消费、扩大需求。保障重点支出,严控一般性支出。对于专项债的使用,《报告》要求“强化绩效导向,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合理扩大使用范围,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开工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

报告保持对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力度只增不减的同时,要求“大力改进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今年对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对于科技型企业和企业研发的税收优惠也在加大力度。

除了一直在提的税收减免优惠,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报告特别指出,要加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力度,机关国企要带头清欠商业承兑汇票,并引导大型平台企业降低收费。这显然是深入调研后的精准“开方”。

报告亦强调保障民生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用电,并要求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总体而言,从国家经济增速到国民收入增速,从科技创新到民生保障,从旧基建到新基建,从宏观布局到疑难杂症,报告提出了目标,也给出了完成目标的办法和路径。

后记

谁也不曾想过,一场新冠疫情将世界拖入了一种持久的“异常”状态中。但无论如何,我们要努力向正常化迈进。

今年的报告没有回避“正常化”的难度。在“三重压力”之外,还有疫情的反复,逆全球化回潮,乃至当前激烈的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在这些挑战下,或者率先“正常化”尤为珍贵也更为关键,其会在当前全球分割、撕裂及疫情防控出现落差的背景中,做出“正常”的模板,引领“正常化”的轨道,让世界一步步重回正轨。

(作者万喆为经济学家,澎湃新闻特约评论员)

    责任编辑:蔡军剑
    图片编辑:施佳慧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3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