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如何赋能家庭教育?

何芳
2023-11-10 17:17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当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2022年1月,《家庭教育促进法》开始实施,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上海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共育工作方面起步较早,2018年就入选国家“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

为了解上海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开展情况,探讨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共育的有效途径,2023年2-3月,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课题组对1000名正在抚育未成年子女的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按年龄、城乡、性别三个维度进行抽取,涵盖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和不同收入水平的家长类型。

本文基于此次调查数据,结合对专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相关人员的访谈,分析当前上海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

家长是否埋单现有的家庭教育指导?

研究发现,家长对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认可度高,其需求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特征。

首先,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度较高,从学校获得的家庭教育指导最受家长认可。调查显示,45.2%的家长认为自己需要家庭教育指导,9.9%的家长表示自己急需家庭教育指导。83.1%的家长曾有过不知道正确的教育方式是什么的困扰,97.5%的家长曾遇到过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情况,83.9%的家长曾在遭遇家庭教育问题时找不到求助途径。从家庭教育指导的提供主体来看,家长们认为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得到的最有效帮助主要来自学校老师(60.3%)。

其次,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需求呈现个性化、多元化特征。家长关注的指导内容主要包括:儿童心理健康(34.3%)、道德品质、行为规范培养(33.9%)、亲子沟通和亲子关系(30.8%)、学习能力、考试升学指导(30.4%)、家长自身成长(28.8%)、同龄孩子的易发问题及其处理(27.1%)。此外,生命安全与教育(22.6%)、儿童营养保健和体育锻炼(19.9%)、教育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普及(19.8%)、家校合作(14.9%)等都有一定比例的家长关注。

访谈发现,相较于系统的知识学习,家长更关注自身的个性化问题,这对学校设计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带来一定挑战。例如,有家长提到,尽管学校经常在家校微信群中推送家庭教育知识,但自己却很少点开阅读,因为没有这方面的需要:“一般都是自己有什么问题才去找解决方法,比如我孩子老是玩手机,如果你给我推这方面内容我就看,要是其他内容我就不看了。”

有教师认为,学校设计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通常只能针对普遍性问题,比如针对一年级家长推出入学准备指导、针对毕业班家长推出小升初过渡指导等,而每个家庭的具体需求则很难一一顾及。

此外,对于一些家庭的特殊需求,学校也缺乏相应的专业师资。例如,对于少数自闭症、多动症和行为偏差儿童,仅靠幼儿园和中小学的师资力量难以提供适当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亟需特殊教育和医教结合资源的支持。

再次,家庭特征的复杂性、特殊性极大地增加了学校的指导难度。尽管核心家庭占本次调查对象的绝大多数,但家庭结构类型的多元化特征也很明显:居住类型为“孩子+父母”的占86.8%,“孩子+单亲(含长期分居)”的占1.6%,“孩子+父母+祖辈”的占11.0%,“孩子+单亲+祖辈”的占0.5%,“孩子+祖辈”的占0.1%。

从孩子父母婚姻状况看,绝大多数为初婚家庭(95.5%),但也有重组家庭(1.7%)、未婚/同居家庭(2.2%)、离异家庭(0.6%)。此外,全市还有一定数量的贫困儿童家庭、残疾儿童家庭、重病儿童家庭、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的家庭等。家庭特征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必然要求家庭教育指导更为个性化、更具针对性,这无疑加大了学校的指导难度。

学校如何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研究发现,当前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在内容形式、专业师资、评估督导方面尚难满足现实需求。

首先,家长对不同形式的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效果评价差异较大,这表明指导服务的时间、内容和形式尚未契合家长需求。家长对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知识讲座(48.2%)、家长参加校园活动(44.0%)、借助新媒体开展家校信息交流(47.8%)和家长会(43.6%)评价较高,而对老师家访的评价较低(5.8%)。

影响家长接受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主要原因包括:缺少足够的时间和精力(43.6%)、服务内容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35.6%)、服务时间、时长、频率安排不合理(33.6%)、服务形式不便捷、不灵活(30.1%)等。

其次,学校中家庭教育指导师资配备不足,部分教师的专业性有待提升。调研发现,学校中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主要由德育、心理教师和班主任兼任,缺乏家庭教育指导专职岗位。在实行全员导师制后,全体教师都要参加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但许多教师表示“时间精力有限,无暇顾及”。

大部分教师也欠缺相关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尤其是在“80后”“90后”成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主力的背景下,年轻教师在专业素养、实践技能、家校沟通等方面都遭遇严峻考验。“因为青年教师还需要学习,他们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已经感到捉襟见肘了。”一位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负责人解释。

年轻教师在处理与家长的关系时面临更大的挑战。华东师范大学张瑶瑶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教师代际差异研究——“70后”、“80后”、“90后”教师的比较》发现,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存在着一定的代际差异:家长对“70 后”教师较为尊敬,他们之间很少出现矛盾冲突;“80 后”教师与“80 后”家长之间有发生相互排斥的现象,但通常能相互理解;而家长在对待“90 后”教师时往往表现出不信任和不够尊敬,因此“90 后”教师需要更加努力去争取家长的信任。

再次,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评估督导制度有待加强。调研发现,由于缺乏明确具体的评估指标,不少学校在开展相关工作时缺乏抓手,这制约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开展。在上海市现有的相关评估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督导评估指标》设有“家庭教育”二级指标,但其评估要点集中在区层面的规划协调、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家长学校等硬件建设上;《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评估参考指标》则是由学校自评申报,评估覆盖面只有20%。

现有评估还存在“重评估和鉴定、轻督导和激励”问题,对于学校如何进一步改进完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缺少相应的反馈和指导。

完善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有何良方?

根据以上研究发现,进一步开展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可以采用以下完善的路径。

首先,探索以个案为基础的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模式。针对家庭教育指导需求的个性化、多元化和复杂化特征,应着力培养教师的家校沟通技巧,尤其是提升教师解决特殊个案实践难题的能力。

在学校层面,可建立分层、分类、分岗的培训机制。针对新手教师,培训重点是家庭教育政策宣教和家校沟通技巧;针对德育和心理教师,应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培训,着力提升教师解决实践难题的能力;对于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资深教师,应注重发展他们的家庭教育课程研发能力,支持组建家庭教育指导团队,开展课题调研、课程设计、个案跟踪辅导等。

其次,建立高校-中小学校衔接的家庭教育师资培养共同体。可依托师范高校的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开展试点,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实习基地、开办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升研修班、探索定向家庭教育师资培养项目等。

在教师招聘中,对有家庭教育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经验的应聘者予以优先考虑。有条件的学校可配备一名家庭教育指导专职教师。可考虑修订《上海市中小学高级教师评审条件》,将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家校共育良好作为高级教师评审条件之一。

再次,鼓励支持学校充分链接校外教育资源。保证学校购买公共服务的经费,鼓励学校充分挖掘校外教育资源,尤其是建立与精神卫生、心理咨询等专业机构的转介机制,以满足部分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需要。

学校可以组建家庭教育资源库,整合家长群体中的教育、心理、医疗、法律等各领域人才资源,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提供人力支持。鼓励扶持家长自发组建并自主管理的社群,引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内生动力,推动家长共同体发展。

最后,开展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评估督导。针对调研中反映出的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缺乏具体操作标准的问题,建议政府委托第三方研究制定家庭教育指导评估标准,定期开展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评估督导。

评估标准的内容应包括:家庭教育指导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机制、家庭教育课程和家长学校、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家长满意度评价等,以评估促进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质量提升。

(作者何芳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吴英燕
    图片编辑:李晶昀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3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